国家很重视,行业新风口:家庭养老床位的6大典型做法(试点经验,值得学习!)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送餐、家政等生活照料服务,难以满足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专业照护需求。可以说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真空地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苏、北京等地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是指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对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
2021年6月18日,民政部举行《“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专门指出,将加大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力度,一方面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同时加强家庭养老床位的监管,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出台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标志着,十四五期间家庭养老床位这一新兴的养老方式,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也是未来五年养老服务业的“新风口”。
那么,家庭养老床位到底怎么操作?各个试点地区都“试”出了什么经验?都有哪些特色和创新?未来,全国推广家庭养老床位,还需要破解哪些问题?以下,我们简要解读。
1
各地试点做法和经验
苏州:率先探索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
为弥补居家养老服务夜间照护空白,江苏省苏州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97个机构积极参与提供家庭夜间照护服务,为2704名老年人累计提供服务85559次。
2020年5月21日,《苏州市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出台,通过持续召开3场全市推进会、10场问题分析会,2020年10月9日,苏州市正式推出夜间照护服务。
面对服务人员短缺问题,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合理调整人员排班,积极参与;扩大农民工、经济困难人员等就业重点群体的招聘数量,开展岗前培训,补充人员队伍;探索非全日制用工、个体经营等新就业形态。瞄准老年人的子女、亲属开展推介,加快智慧养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点单式”便捷养老服务,引导老年人消费意愿释放。
通过人员上岗必培训,服务开展必签约,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居家养老责任险,同时,依托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推动行业综合监管营造市场环境,完善居家养老“安心消费链”。
鼓励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倡导原居安老,打造了一批“原居安老响应中心”,推进物业+养老“共建共融链”,老年人想要的服务都可“一站式”得到响应。
充分发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护理能力较强、服务队伍调配容易的特点,深入老年人家中建设夜间照护床位,把养老机构的“触角”延伸到社区、老年人家中,促进交叉融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全业链。
从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项目入手,围绕“全时服务链”“安心消费链”“共建共融链”“养老全业链”四大主题,苏州市积极建链、强链、延链、扩链,为勇闯养老服务“无人区”探路,为打造养老服务新高地加油。
杭州:精准聚焦逐步扩大家庭养老床位试点
浙江省杭州市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将专业的养老机构床位搬进老年人家里,深受老年人欢迎。
起步早。2019年起,杭州市先后在上城区、西湖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试点期内共建成床位350余张,老年人家庭满意度达100%。2021年初,杭州市正式出台《杭州市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工作方案》,将试点扩大到8个区,计划两年内共建成不少于800张床位。
聚焦准。杭州建床对象为试点区户籍年满60周岁且能力评估达到中、重度的失能老年人或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优先考虑。突出养老和医疗整合服务,服务机构为医养结合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的养老机构和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家庭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之间实现评估结果互认、服务无缝转介。
服务全。在设施方面,杭州对建床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设备、配置辅助器具;在服务方面,明确生活照料、生活护理、电子信息化、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等6大类20小项服务内容。服务需每日上门,每月不少于30小时,医护人员需每两周上门服务1次。
补贴实。杭州创新补贴方式,根据服务合同实际支付费用的50%给予建床老年人护理补贴,每人每月最高补贴不超600元。同时根据适老化改造内容、设施设备安装和维护等情况,给予建床养老服务机构一次性建设补助3000元。
朝阳区:建设就近精准的家庭照护床位
围绕“就近、精准”主题,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以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
通过调研和评估,确定高碑店地区、太阳宫地区、亚运村街道为试点街道(乡镇),建成150张家庭养老床位。项目承接方安达人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老年人的综合评估,为150名老年人制订了“一人一策、一床一案、一户一档”的照护服务方案;通过改造家庭床位,为150名老年人配备了智能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护理床、专用防褥疮床垫等,充分利用科技产品和信息技术提高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保障能力;根据老年人专业居家照护服务需求,在3个街道(乡镇)就近选择5家服务单位,提供“综合性、连续性、专业性养老+健康服务”的居家照护服务。
截至1月10日,累计开展包括综合评估、照护管理、喘息服务、入户巡访、照护者增能培训等基础服务1877次;开展助洁、助浴、基本医疗、康复指导等专业服务1374次;依托信息化手段和智能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累计处理异常报警和提供风险提示1789次。
在实践中,还制定了《朝阳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管理办法(草案)》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规范》。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有效缓解了失能老人照护的社会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南京:“五化”模式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2016年11月,南京市入选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并于2017年在全市正式推广。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1张。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中,南京坚持“五化”做法。
“一体化”管理。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推动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把养老院“搬回家”,把高品质机构服务送上门,要求家庭养老床位老人与入住机构老人实现“六个统一”,即统一评估、统一协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人员调度,并把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监管统一纳入市、区级信息平台,实时进行监管。
“适老化”改造。把服务对象的家庭设施和床位适老化改造作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基础,安装扶手、烟感探测器、燃气报警器等。同时,配置相应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智能穿戴、智能感应、远程监控等电子信息服务设备,动态掌握老人生理指标及活动情况。借助24小时应急响应,老年人可通过紧急呼叫设备主动发起,或通过智能生命监测设备自动发送远程求助信息,由专业养老机构实施响应。
“专业化”服务。通过三种途径,确保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和养老机构同等水平。一是在主体上,明确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必须是民政部门设置批准的A级以上养老机构、AA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在服务内容上,为家庭养老床位老年人提供助餐、保洁、代购、健康档案等“机构式”服务套餐。三是在质量监管上,明确要求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由第三方开展满意度调查,且满意率不低于90%。
“规范化”流程。首先,开设家庭养老床位,由老人向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其次,养老服务机构上门调研服务需求、根据量表评估确定老人护理等级。再次,在老人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后,由养老服务机构对家庭养老床位进行适老化和信息化改造,并按机构标准提供服务。
“同等化”扶持。家庭养老床位可享受综合运营补贴,养老机构收住本市户籍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基准运营补贴分别按每人每月20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据测算,南京市建成的5701张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建设了5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老年人照护费用相较入住机构节省了30%以上。
广州:3个中心城区建成832张家庭养老床位
广州市家庭养老床位是由市民政局通过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有照顾需求但暂时未入住养老机构、经统一评估且照顾需求为2-5级的居家老年人,按照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别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提供的是“三合一”入户服务:一是适老化改造入户,为老人的居住空间进行地面防滑、安全扶手加装等改造,打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二是智能监测设备入户,机构通过安装智能设备24小时监测老人在家生活的安全状态,老人在家里可呼叫求助或预约上门服务。三是养老服务入户,老人可根据需求选择健康管理、助餐配餐、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个性化服务。
截至2021年1月26日,全市共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32张,24家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服务。广州市对验收合格的家庭养老床位给予每床3000元的建床补贴和每人每月150元-250元的护理补贴。
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民政局今年将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将服务范围扩展至全市,并使家庭养老床位护理补贴与长期护理保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叠加享受,进一步减轻老年人负担。
青岛:家庭养老床位有效破解居家医养难
2019年5月,青岛市民政局开始了以家庭养老床位为切入点的养老事业改革。青岛市推行的家庭养老床位是指由各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居家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的签约服务,共分三种类型:
一是自理型家庭养老床位。健康老年人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的,可认定为自理型家庭养老床位。
二是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经第三方评估组织认定为1-5级的失能失智老年人,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3个及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每月个人消费金额大于等于350元,签约期超过半年以上的,认定为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
三是政府购买服务型家庭养老床位。将享受政府购买基本居家养老服务的政府兜底服务对象,转型为政府购买服务型家庭养老床位,由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其统一签约,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把机构床位搬回家,更重要的是把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搬回家。据介绍,青岛市在街(镇)一级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资质的养老机构,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一级,将原有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转型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中心作为整个街(镇)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牵头者和提供方,具备中央厨房、照护设备提供、康复辅具租赁、长短期托养等五大功能,同时,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质量进行监管。中心对服务站实行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和管理,并通过服务站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入户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与中心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政府按照机构床位的标准补贴家庭床位运营,每床每月350元。青岛还统一了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关于失能失智老人的评估标准,成功实现了长护险与家庭养老床位挂钩。
去年6月,安康通作为首批具有资质的服务机构正式开展苏州市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今年,安康通家庭养老床位项目在广州海珠区和番禺区落地,将覆盖29个街道5个镇逾50万长者家庭。安康通把养老院护理型床位“搬”到老年人家里,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相应的辅具、安装相关信息监测等设施设备,24小时智能化动态监测预警和专业化上门照料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享受全天候、全方位、全人长期照顾服务。
2
家庭养老床位开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发展家庭养老床位,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内容
各地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的经验表明,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有修脚、洗澡、吃饭和康复护理。这些内容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刚需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老人的满意度也最高。其中最受老人喜欢的服务是康复护理,效果好、见效快,还可以实现医保报销。
由于每位老人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对于养老服务企业来说,在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过程中,要结合政府的要求,坚持先作主打项目,其余需求有求必应。同时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对在服务过程中满足不了的诉求要积极寻找和培养服务商,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整个家庭养老床位开展过程中的服务和满意度才能得到持续优化。
2.现代科技赋能家庭养老床位开展
运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态成为趋势,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智慧养老通过现代智能技术、物联网等手段,正逐渐打通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物联网环境监测探头、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对居家老人进行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解决远程监控难题,同时也让老年人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如南京市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范围包括烟感探测器、床头一键呼叫设备、红外人体感应探测器、语音视频通话设备、人体感应小夜灯、适老扶手、防滑设施等15项内容的“家庭养老床位硬件清单”,并增加运营管理系统网络接入、专用直联紧急呼叫、体征监测等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大老人的安全保障。
通过这些智能化技术,在家中安装紧急呼叫器等多项智能设备,链接专业养老服务商,既发挥了养老机构的辐射作用,又弥补了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当需要护理人员时,护理人员能及时赶到现场处理。
3.稳定的服务团队保障家庭养老床位边际效益
家庭养老床位的主体服务是由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而不是“呼叫中心服务模式”,因此稳定、专业的服务团队是家庭养老床位重要支撑力量,其中南京市鼓楼区的管理人负责制非常值得借鉴。在家庭养老床位签约之前,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对老年人进行评估,此时养老服务企业的管理人负责楼栋和片区老人的评估,并担任家庭养老床位的负责人,通过评估清楚掌握每位老人的服务诉求。在服务企业与老人及家属签署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协议后,所辖区域内的管理人员为需要服务的老人安排专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培养和优化周边服务商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提升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质量。
通过管理人制度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相结合,为企业最大限度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提供精准线索,有利于服务企业拓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做到边际效益的最大化。
4.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家庭养老床位作为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企业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把企业的目标和政府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目标一致,共同推进。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每位老人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任何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维护好老人子女和周边服务商的关系十分重要。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最好的路径是口碑相传,企业要想顾客之所想,切实维护好与顾客的关系,同时还要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整合政府资源、保险公司资源、慈善资源以及志愿者资源等。在坚持企业作主打项目的同时转介其他服务给相应的专业机构,同时也能培养服务商和专业的服务队伍,整合行业力量,保障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