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华: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低龄化带来的重大机遇
“中年无限延长,‘老’需要重新定义。”在6月27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中铁康养和椿龄康养公益支持的“‘七普’数据下的人民康养”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表示。
“我今年也六十多了,好多人说不像。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变老拖延症’。”陆杰华介绍,“变老拖延症”指的是中年和老年的边界逐渐模糊,中年的限期不断延长,变老的感知在不断延后,多少岁算“老”需要重新定义。
“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老龄化程度相比,我国虽然部分省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但全国平均水平尚处于轻度老龄化,还有一定的缓和空间和回旋余地。”
陆杰华指出,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低龄化带来了重大机遇。
首先,催生了银发经济,如老龄储蓄业、老龄服务业、老龄用品业和老龄房地产业等;
第二,利用银发劳力,老年人口并非绝对的消费性人口,也具有生产性特征,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
第三,“老”需要重新定义,重遇“新老年人”。
“充分利用老年人年龄结构低龄化带来的机遇,坚决保障各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和生活质量是老龄社会新形态下老龄化应对的主要方向。”陆杰华指出,老龄化应对的具体方略应从理念老龄化、政策一体化、区域平衡化、治理多元化四个方面发力:
在理念老龄化方面:宏观层面上,各级政府将老龄化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积极构建适老型社会;中观层面上,社区、机构、组织和企业等的服务和产品理念也需要适应加速的老龄化新形态;微观层面上,做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在政策一体化方面:横向一体化上,老龄公共政策需要将视角横向扩展到全方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例如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政策等;纵向一体化上,老龄公共政策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多层级细化政策,既需要国家级老龄化战略的提纲挈领,也需要细化到各地的因地制宜。
在区域平衡化方面:老龄政策要因地制宜,并考虑其公平性、平衡性和有效性;在资源的供给上,权衡到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程度,尽快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观念,按需划拨养老资源,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最终缩小城乡差距。
在治理多元化方面:应对老龄化并不仅仅是国家或任何组织的责任,而需要多方积极参与,建立老龄化视角下社会、政府、家庭和个体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建设,充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呼梦瑶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