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思考:北京99%以上老年人都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还是门“好生意”吗?
撰文丨养老行者1988
数据1:北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465万,占常住人口的21.3%,北京市户籍老年人414万,占户籍人口的29%。
思考:面对一个400万+的全国优质老年市场,行业发展至今,在商业维度上成功的品牌、企业、项目却少之又少,或许养老产业远比我们想象的分散和复杂,或许我们依然没找到真正的痛点与市场机会。我们习惯把如何养老当做“问题”,但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找错了问题,或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数据2:北京市共有备案养老机构571家,养老床位总数11.2万张。
思考:实际上,因为有以下3种情况的客观存在:项目整体床位未备案、项目部分床位未备案、项目确定不备案的经营策略,北京市现有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供给量是明显大于官方数据的。因此,行业竞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激烈,要做好充分准备。
数据3:北京市养老机构共收住老人4.3万人,机构整体入住率38.4%。
思考:今年2月,笔者曾发表过《营销之“痛”》一文,文中系统回顾了北京养老机构当前入住率困境和近10年北京养老机构入住率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10年发展,北京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增反降,低于2012年的42.3%。面对如此困境,我们至少可以得出3点思考:
1、虽然养老政策、养老行业高歌猛进,但养老市场依然处于发展初期,老年人和老年家庭为养老服务(包括机构和居家)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仍处于很早期阶段,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巨大脱节与鸿沟。
2、养老机构整体入住率的下降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北京养老供给端出现的2个核心问题:养老床位整体供给量的增长明显大于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匹配市场大需求(中端经济型养老机构普遍缺失)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酒店行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客户需求要逐步培养和满足,先有如家、汉庭,再有和颐、全季,而不是一上来都做成了香格里拉。
3、在养老市场端增长乏力和养老机构供给端经营压力持续增加的双重作用下,自2020年开始,北京养老机构、养老社区(CCRC)之间出现内卷,这种现象随着疫情的结束将愈发明显,并长期存在,对绝大多数项目来说,“保存量”和“拓增量”同样重要。
最后补充一点:若把北京非民政备案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和和北京常住及京籍老年人“异地养老外流”(如燕达)统计在内,北京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人数应该大于5万人。
数据4:北京市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0.92%。
思考:从数据来看,不到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不仅与北京“9064养老规划”相去甚远,更与所有企业对北京养老市场的整体判断和固有认知形成巨大反差。从悲观视角来看,因为有大量养老床位未在备案统计范围内,实际占比还不到0.92%;从乐观视角来看,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未来断崖式减弱,以及行业的逐步理性(重点是价格不断接近市场需求),机构养老市场一定会逐步向好。
数据5:北京市近年来入住机构的老年人中,失能失智老年人平均占比85%以上。
思考:因为北京部分CCRC项目养老床位并不在,或不全部在民政备案,因此这些项目的非民政备案床位入住客户并不在统计范围内。从市场统计口径看,增量市场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占比逐年增高是客观事实,但平均占比还达不到85%以上,自理客群对于养老项目,尤其是开业初期的项目,重要意义依然很大,是个不该忽略的市场。
数据6:北京全市共有26.6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也仅有不到10%入住养老机构。
思考:
1、从数据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对于当前绝大多数失能失智老年人,即使是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来说,从整体盘面来看,入住养老机构“并不是刚需”,“并不是唯一选择”,这与我们业内长期认为的“只要机构定位刚需,就能快速住满”存在巨大差异,事实也不是如此,很多定位刚需的项目也都会经历痛苦的获客过程。
2、从市场长期发展来看,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比例会逐渐提升,但并不会呈现出“比例倒挂”现象,根据养老产业发达国家经验:在任何时点,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都远低于居家养老。
3、虽然居家养老占比很大,但并不能认为机构养老不重要,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机构养老的专业性、延展性、支撑性是不可替代的,以机构辐射社区居家养老也是当前中国较为成功的养老模式之一。
数据7: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思考:这是本次论坛最为“最具爆炸性数据”,各大新闻媒体都据此发布了相关报道,但我想,作为业内人士,我们该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这组数据的价值意义(正面)和可能存在的引导性偏差(负面):
1、客观性:这组数据基本客观反映了当前北京老年人的真实养老状态,即99%以上选择居家养老。
2、偏差性:像上文中所提,因为有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外流现象和非民政备案项目的存在,很多北京老年人在外地养老机构和在其它非备案养老机构(如护理院、医院、非民政备案养老机构等),他们其实并不是居家养老状态,所以从严谨逻辑上不能说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了居家养老。
3、误导性:我们知道,养老需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会让很多企业误以为北京养老市场的商业机会在于“居家养老”。其实不然,居家养老发展历经10余年,看似市场很大、需求很旺,但基本都是“非商业化需求”,即“免费行,花钱难”,居家养老企业和项目生存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长护险/家庭养老床位/流量补贴等),尚未形成“自身造血”和“良性运营”,北京养老驿站的生存状态大多不如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CCRC)。
4、价值性: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看,回归居家养老是大势所趋,也一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我们要坚信一个事实,即:在任何时点、任何区域,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都会远远大于机构养老,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用相对低的成本做到相对好的、适可而止的服务,解决核心痛点即可。要做到这点,可能需要跳出养老思维,不要把自身局限为一家纯粹的养老企业。我想,中国居家养老更多需要的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不是不计成本地做服务累加。
最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真心祝愿北京养老事业和产业双管齐下,越来越好,只有事业好,老年人才会有更多福祉,只有产业好,老年人才会有更多选择!祝福!
以上内容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