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以时间银行推动老龄社会治理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到两项与时间银行相关的倡导性指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提到壮大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等,这些政策的出台、落实,对时间银行的快速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在社区,从社区服务到社会治理是现代化关键的一跳。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应是一种道路整合、风险共担和互济互助模式,在走好政府和市场两条路的同时,可以考虑盘活社会资源,走第三条道路,时间银行可以融合社会文化和道德传统,构建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助推老龄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时间银行将“时间”和“公益”挂钩,倡导社区成员把闲散时间加以积极利用,帮助有需要的人,把帮助所付出的时间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存储起来,当自己有需要时从中支取“已存储时间”。时间银行的服务者包括有能力的老人、有意愿的中青年和各类大中小学生志愿者。我国时间银行的特点是遵循党建引领,发展呈现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混合模式,有别于西方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运行模式,我国本土化的时间银行更贴合孝文化和传统家庭观。但当前时间银行的发展存在着较多不足和局限:功能定位比较模糊,理念发展滞后,仍局限于志愿服务体系;制度尚未健全,信用建设任重道远;运营管理薄弱,资源获取存在瓶颈;技术缺位,数字工具仍未普及和发挥应有成效。
时间银行未来的发展,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顶层设计,从上而下实现全国通存通兑;尊重基层首创意识,自下而上活化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加入时间银行体系;规范运行机制,推动时间银行标准化发展;加强技术应用,提高公益资源的配置效率。基于目标导向,时间银行的核心功能在于开发和有效利用公益资源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时间银行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的新抓手,成为实现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一种重要举措。
时间银行作为第三条道路不是取代已有的工作,而是一种新的探索,可以将社会条件、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服务体系打通,最后共同建立国家和社会的信用系统,巩固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国家信仰体系,以“新时代互助论”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国民精神,建立一个全民友好、全龄友好、共建共治共享的温情社会。
来源:中国社会报,作者陈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