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赛道持续拓宽 中国养老产业走出新趋势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养老赛道持续拓宽,中外资养老服务优势互补,互推创新。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占13.5%。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如何积极布局养老产业也成关注热点。
2020年,养老产业首个国家统计分类出台,明确了包括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在内的12类养老产业全链条范畴,给养老产业经济规模统计指明方向。
业内专家称,国际上普遍选择国家、单位、个人养老责任共担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一支独大,但替代率不高;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发展缓慢且覆盖面小;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第三支柱,有着多层次、多领域、跨部门的综合发展潜力因而被寄予越来越多期望。
我国提供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的主体主要为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信托公司四类金融机构。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在2021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现有的存量养老机构中大部分依然是小微机构,依然存在着盈利难、融资渠道难、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养老需求更加旺盛,这对金融业来说也蕴含了大量的机遇。
就银行业来说,产业布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各大养老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二是通过不断完善养老财富金融,帮助广大老年人提高支付能力。如交通银行发布“交银养老”金融战略行动计划,整合旗下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资源发力养老金融,建设银行开始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中信银行提出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游”六大目标,中国银行提出建设“养老金融特色网点”等。同时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从去年起也开始密集推出养老理财产品,将其作为发力方向。
更早涉足养老保障概念的保险业,则在开发新型养老保险产品和打造品质养老社区等方面发力。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已有20家保险公司推出81款长期护理险产品。这为养老人群的长期医疗、护理等提供了专业保障,填补了国内养老产业长期护养服务的空白。另外,养老保险加养老社区的一站式服务方案也初现规模——通过专业疗养、多元文娱、自然体验乃至科技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型康养社区不断涌现。
当前的养老产业已初步形成几大独特的商业模式:以万科、保利、远洋为代表的地产类,以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友邦人寿为代表的中外资险企,九如城、同仁堂、英智康复等综合类,首开、首创、诚和敬等地方国资类等,都在大健康的朝阳行业中找准了切入点,并在细分的赛道上快马扬鞭。
近年来,养老机构已与与医疗卫生机构展开不同程度的合作,例如部分病床使用率较低的一级、二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养老服务,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又如险企与养老社区的结合,既有中国太保这类以重资产投入模式自建养老社区,实现养老纵深发展;也有以友邦人寿为代表的轻资产投入型,打通医、药、健、护、养全程康养服务。
业内称,随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模式逐步成型,综合性的养老服务平台或将成为主流。医疗服务、器械设备、新型医药、文娱、地产、金融、科技等多领域联动,积极打造多维度的养老生态圈。对于正在老去的百姓群体来说,拥有一个无忧、多元、优质的老年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将指日可待。
来源:中新网,记者 闫晓虹